《正念的奇迹》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洗碗就是洗碗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进一步来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吃橘子
一个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哪怕是一瓣,你大概会懂得好好地吃整个橘子。但是,如果你连其中的一瓣都不会吃,那么你是不懂得吃橘子的。吉姆明白这个道理,他慢慢把手松下来,专注地吃那一瓣已经含在嘴里的橘子。他仔细地咀嚼,然后吞下去,接着才再掰一瓣。
日常的正念偈语
清晨醒来,“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洗手时,“以手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正念经》说:“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我们应当觉知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想与感受,觉知与我们相关的一切。
第二章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
行走我喜欢独自漫步在乡村小路上,两旁长满了秧苗和青草,我在正念中踏下每一步,了知自己正行走在这美妙的大地上。(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个奇迹,是不可思议的实相。)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才是奇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奇迹,既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每一天,我们都置身奇迹中,那些连自己都未认知到的奇迹:蓝天,白云,绿草,孩子黝黑而充满好奇的眼睛——那也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
修习正念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如何修习正念?”
我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正念是奇迹,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
呼吸
- 有觉知地呼吸
《正念经》教导我们用以下方法觉知自己的呼吸:入息,你知道你在入息;出息,你知道你在出息。入息长时,你知道:“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你知道:“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你知道:“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你知道:“我出息短”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轻轻地吸入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吸入一口气”。 轻轻地呼出一口气时候,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呼出一口气”。 “吸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呼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吸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呼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 “随息”法
专注呼气,看看它有多长,心里默数:1,2,3…缓慢地测量它。这样,数几次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呼吸长度,或许是5。试着延长呼气的长度,多数一或两个数,让呼吸的长度变成6或者7。接下来开始一边呼气,一边从1数到5。数到5的时候,不要像以前一样立刻吸气,试着让呼气延长到6或者7。这样你就能清空肺部里的气。呼气结束时,稍作停顿,让你的肺自发地吸入新鲜空气。让你的肺在不费力的情况下,能吸入多少空气就吸入多少空气。吸气一般要比呼气“短”些。保持在心里计数,测量吸气和呼气的长度。
像这样练习几个星期,躺下时,对你所有的呼气和吸气保持觉知。(如果你有一只“嘀嗒”声很响的钟,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测量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在行走、坐卧、站立中,尤其在户外时,继续测量你的呼吸。行走时,你可以用脚步来测量呼吸。大约一个月后,你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就会差不多了,会逐渐拉平,最后变得完全相同。如果你呼气的长度是6,那么吸气的长度也会是6。如果练习时觉得有点疲倦,要立刻停下来。即使你丝毫不觉得累,也不要太长时间地练习这种长度均等的深呼吸——10到20次呼吸就够了。当你觉得稍微有点疲劳时,就恢复到平常的呼吸状态。疲劳是一种出色的身体机能,在决定我们是该休息还是继续时,它是最好的顾问。
- 数呼吸
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这些数字就像一条绳子,把正念和呼吸系在一起。
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要练习禅修:“洗碗时,你也许会想着待会儿要喝茶,因此尽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来喝杯茶。但是,那意味着你在洗碗时,根本没有活在当下。在你洗碗时,洗碗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当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你如厕时,如厕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就像这样,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保持在正念中,而不是只有在禅修、读经或祈祷的一个小时里如此。 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都要秉持正念。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典礼。 将茶杯子举到你的唇边是一个仪式。用“仪式”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太沉重了?我用这个词是为了警醒你,让你理解“觉知”是件生死大事。
第三章 正念日
正念日的意义
从每周中选择一个正念日。 提醒自己,那天是你的正念日。
对于刚开始修习的人来说,最好在正念日一直保持沉静。
我相信,只要实行每周一次的正念日,你就会在三个月后看到生命中巨大的改变。正念日会开始渗透到一周内的其他日子。最后,你一周七天都会活在正念中。我确定,你会和我一样认同正念日的重要。
如何度过正念日
今天是你的。记住这一点,也许你会感觉到唇边的一抹微笑,这笑容使你确信自己完全安住在正念中,并且能滋养出更圆满的正念。 还躺在床上时,慢慢随顺你的呼吸——缓慢、绵长且有意识地呼吸。然后慢慢地起床(不是像平时那样一下子跃起来),借由每一个动作来滋养正念。起床后,刷牙、洗脸,平静而放松地做所有早上的事情,在正念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随顺你的呼吸,看好它,不让心念涣散。平静地做每一个动作。用安静、绵长的呼吸来测量你的脚步,保持淡淡的微笑。
至少花半小时洗澡,在正念中慢慢地洗。洗完的那一刻,你会感到轻松且焕然一新。洗完澡,你可以做做家事,例如洗碗、打扫、擦桌子、拖厨房地板、或整理书架上的书。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不要为了赶任务做事。要下定决心以放松的状态,全神贯注地做每一项工作。享受你的工作,与它合一。如果做不到这些,正念日将毫无意义。如果你在正念中做每件事,就不会再觉得工作令人头疼。就好像禅师们,无论在做什么,举手投足,都会不慌不忙,非常沉稳,没有丝毫勉强。
午饭时间,为自己好好准备一顿饭。在正念中煮饭、洗碗。早上清理房间后,下午做完园艺或者看过云、采完花后,在正念中沏上一壶茶,坐下来好好品尝。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去做这些事。喝茶时,不要像那些在工作间歇囫囵咽下咖啡的人一样,要不疾不徐、虔敬地喝,就好像它是地球绕着旋转的中轴,和缓地、平稳地朝着未来行进,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奔去。过好真实的这一刻。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晚上,你可以诵经并抄下几段经文,可以写信给朋友,或是在这周的日常事务之外做其他你喜欢做的事。但是不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正念。晚餐只吃一点就好,这样在十点或十一点坐禅时,空腹会让你坐得轻松一些。坐禅后,你可以在晚间清爽的空气中闲适地散步,在正念中随顺呼吸,用脚步测量你呼吸的长度。最后,回到房间,在正念中入睡。
第四章 修禅
每个人都需要彻底的休息。
静坐
让脊背保持挺直。头和颈部必须与脊椎连成直线,要挺直,但不要僵直或者像块木头一样。看着前方约一、两公尺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轻轻地微笑。
随着你的呼吸,放松所有的肌肉,专注地保持脊背挺直。放下一切事。如果你想放松因烦恼而紧绷的脸部肌肉,那么先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微笑,脸上所有的肌肉都会开始放松。轻轻地微笑,保持得越久越好。
掌心向上,左手放在右手上,放松双手、十指、双臂和双腿。放下所有的事情,像是那水生植物随波漂流,水面下的河床却保持如如不动。除了呼吸和轻轻的微笑,心无牵挂。 对初学者来说,静坐不宜超过二十或者三十分钟。在静坐中,你可以很轻易地得到彻底的休息。
要诀有两点:“观照”与“放下”,注意并观照你的呼吸,放下其他一切事。放松身体的每一处肌肉。大约十五分钟后,你就能达到沉静的状态,内心充满祥和与喜悦。保持这种安静与平和。
静坐时是否轻安,要看你每天修习正念的时间的多寡,还要看你的静坐是否有规律。
静坐的当下,你无法生出祥和喜悦,那么『未来』本身也只会像流水般淌过流逝,在当下体会喜悦与祥和。
观心
为了收摄与平静我们的心念,我们必须还要练习观照自己的觉受(受)与念头(想)。若要掌握自心,就必须练习觉照内心。你必须知道如何观察,识别心中浮现的每一处觉受与念头。
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观察与辨识与心有关的一切。
常照禅师写道:“如果修行者能透彻地了解自心,修行将事半功倍,但是倘若他对自心一无所知,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成空。”
“即受观受,即心观心。”
-
觉受和念头
认知它们的存在。例如,当悲伤浮现,你要立即意识到它的存在:一种悲伤的感觉刚刚在心中浮现。如果这悲伤的感觉持续,就继续辨别:这悲伤的感觉仍在我心里。假如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已经很晚了,可是邻居还在制造噪音,那就要意识到你冒出了这个念头。假如这念头继续存在,就继续识别它。如果浮现另外一种觉受或念头,就以同样的方式识别。关键是,不要让任何觉受或念头浮现却不以正念来辨识,要像皇宫守卫一样,对每一张经过前廊的人的脸孔都保持清清楚楚的觉知。
实际上,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产生某些念头时,我们本身就是那些念头。我们既是守卫,也是访客。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这种观察并非将心当成客体,并非要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能够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并不是对某种外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事物的观察。
-
不受制好坏、善恶
练习正念时,不要受制于好坏、善恶的分别,因而引发修行者内心的战争。
不论何时,当善念生起,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也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论你有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著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认知到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正念,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如果你还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还在保持。一旦你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禅修的意义
在禅修开始的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定力,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的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的认识,你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通过静坐,我们的身体达到和谐,感觉更轻盈,更深入平和。从观察自心直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不难走。一旦你平静自心,一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扰乱你,你的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
第五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缘起观
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独立存在。看,是看某样东西;听,是听某样东西;愤怒,是因为某事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是对某事思考。一旦认知的对象(那个事物)不存在,也就没有认知的主体。 修行者禅观内心,由此便能洞察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修习观照呼吸时,能认知呼吸的是心,当修习观照己身时,能认知身体的也是心,当修习观照外身时,能认知这些事物的还是心。因此,观照所有物体的相互依存性(缘起观),就是观心。
佛法上,我们称心的对象为“法”。法通常被归为五个范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范畴通常称为“五蕴”。不过,第五蕴“识”涵括了五蕴,并且是其他四蕴存在的基础。
缘起观是对诸法的深入观照,以此切入它们真实的本性,洞见它们是整体实相的一部分。了悟实相整体不可分割,无法被切成小块而各自独立存在。
一个能经由观照这张桌子而洞见整个宇宙的人,即是证道者。你要用同样的方式禅观自己五蕴的和合。禅观它们,直至你看到你自己存有的“一”的实相,看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体。如果五蕴归还至它们的源头,自我不复存在。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滋养五蕴。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在宇宙万物的形成、创造与灭亡中,五蕴的和合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见”
人们通常将实相切割成块,因而看不到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个大障碍。这个限制人们感知实相的障碍,佛教称之为“我见”。
“我见”是指相信恒常不变、独立的实体我存在。突破这个妄见就能从各种害怕、痛苦与焦虑中解脱出來。
我们必须摒除所有障碍,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着。
我们的生命中万象纷呈,恰如我们自己也显现在各种不同现象中。我们是生命,而生命是无止境的。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过着世间生活,经历别人的悲苦喜乐时,我们才算活着。
如果生命无限,那么组成我们的五蕴也是无限的。宇宙的无常、生命的成败,都无法再摆布我们。
我们应当学会将眼前的人看成自己,自己就是那个人。我们必须洞察所有事情的缘起与相互依存过程,包括那些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
骑在生死的浪头上
生与死不过是同一实相的两面。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死,就不知道怎么活,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直面死亡,辨识它,接受它,就像我们正视与接受生命一样。
在降服厌恶与害怕的过程中,你会把生命看作无比的珍贵,每一秒都该珍惜。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存在,每一个实相,都应该受到珍视。
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
佛经说,菩萨洞彻了相互依存的实相,突破了一切狭隘的见解,能够自由地出入生死,就像一个人驾着小舟乘风破浪,却没有被生死的浪头淹没或溺亡一样。
第六章 你庭前的杏树
圆成实性
实相的圆成实性,也就是解脱了遍计所执性造成的邪见后显现的实相。实相就是真实,超越任何概念。没有任何概念能够恰当地描述它,甚至缘起的概念也是如此。
当了知实相的圆成实性,修行者已达致无分别智。这是一种奇妙的圆融境界: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不复存在。这并非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只要稍微坚持精进修习,我们至少能尝到它的滋味。
当你体会实相的圆成实性,你庭前的杏树就有可能完全地显露它的本性。杏树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实相,就是你自己。所有经过你庭前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好好地看过这棵杏树?艺术家的心可能敏感些,他或她会比其他人更深入地看这棵树。因为拥有一颗更开放的心,艺术家和树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交流。
“慈心观”的禅修法
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这是被称为“慈心观”的禅修法。
以静物为主体禅修
我推荐初学者修习直观法:辨识但不加以评论。不论怎样的感受,慈悲或苦恼,都应该受到欢迎,辨识并毫无差别地对待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都是我们自己。我正在吃的橘子是我。我正在种的芥菜是我。我全心全意地种着。我以浴佛或浴耶稣的那种全心全意来洗茶壶。在正念中,慈悲、苦恼、芥菜、浴茶壶,都是神圣的。
以心境为主题禅修
如果被悲伤、不安、愤怒、激情或任何其他感受占据时,似乎很难修习直观法。这时不妨转而禅观一个静物,以自己的心境作为禅修的主题。这样的禅修法能揭示实相,并且能够疗伤。
我们应该温柔而充满敬意地对待自己的不安、痛苦、愤怒与激情,不抵制它,和它共处、与它和解,借由禅观缘起契入它的本性。 禅修的对象,必须是真正深植于你内心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主题。
每个主题,都像是必须长时间烹煮的食物,我们把它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然后点火。锅子就是我们自己,用来烹煮食物的热能就是我们的定力。燃料来自持续不断地修习正念。没有足够的热能,食物就无法煮熟。可一旦煮熟,食物就会显露它的本性,帮助与引导我们迈向解脱。
做好自己
如果身边的人没有尽力,不要烦恼。只想着如何让自己做得出色就好。自己尽全力,就是提醒身边的人尽最大的努力。
第七章 三个绝妙的答案
三个问题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答案
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