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者在序言里说自己几乎从来不使用社交媒体,而且在工作日基本能做到六点左右就下班。并且下班回去不再碰电脑及任何电子产品,时间用来陪伴家人与阅读书籍。
我之所以能够将工作压缩到如此短时间,是因为投入了巨大精力,竭力精简生活中浮潜到内容,确保充分利用由此节省的时间。每天的工作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零碎工作拆分成小块,在日常的间隙完成。每天三四小时,每周五天没有任何打扰、精心安排的专注工作,带来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产出。
理论
- 刻意练习
- 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论上。
- 你能获得反馈,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最佳产出。
- 高质量的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原则
- 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你想完成的事情越多,你完成的事情越少。
- 关注引领性指标
- 比如说结果的滞后性指标,引领性指标之一就是深度学习时间。多深度学习了一小时,那么引领性指标得分就高一点。
-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记录引领性指标)
- 定期问责
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排队要等五分钟或者在餐厅等朋友—都是靠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能力。
准则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网络安息日(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拿出一段时间来静处与反思)”学习梭罗,在这个普遍练习的世界里,有一点点失联”
- 代替网络安息日的方式,在专心中规划一些分心。(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计划的时间外绝不使用网络。拿一个小的笔记本放在电脑旁边用来记录,在下一个使用网络的时间之前,不论遇上怎样的诱惑,都不允许使用网络)
- 不论怎么计划网络时间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网络时间段外绝不上网,哪怕是查找资料也不行。如果碰到实在需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也要告诉自己五分钟之后再使用网络。
- 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静静的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
- 远离社交媒体,戒掉社交媒体
- 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的更好吗?、
-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我认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是它打破了努力创造有实际价值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的正相关关系。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式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那么我也会注意你说了什么,尽管那毫无价值。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主动思考我应该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因为我们没有在某一个热定时间段给自己安排任务,一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就会减弱。)
- 晚上或者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锻炼,书单,影单,和朋友出去玩)
- 摒弃浮浅
- 安排好每一分钟(用一个小本子进行记录)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的价值,且容易复制)(如何定量: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